不看科研看技术!大三甲推出破格晋升新体系,或成医生职称评审新出路
导读
职称评审,多少中国医生心头难言的隐痛。不过,在历经了漫长的探索之后,如今似乎有了晨光熹微的景象。
职称评审,多少中国医生心头难言的隐痛。
不过,在历经了漫长的探索之后,如今似乎有了晨光熹微的景象。
不看科研看技术!大三甲推出破格晋升新体系
近段时间,上海市胸科医院推出的“工匠型”医师评聘体系引发关注。
何为“工匠型”医师评聘体系?
据上海市胸科医院微信公众号介绍,“工匠型”医师评聘以发挥临床技能示范作用为导向,注重掌握一技之长、特色专长、高超技能,善于攻坚克难、做出卓越贡献等方面。
“工匠型”医师评价体系由定量考核和专家测评两部分组成。定量考核注重考核医师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聚焦手术能力、手术质量和临床新技术等三个维度共七项医疗核心指标,不受性别、学历、职级、科研等条件限制。专家测评侧重医师在手术视频演示中亮点、难点等方面的评价。
据悉,该院自2020年起开始探索试点“工匠型”高级职称聘任,目前,院内已有医生通过该途径“破格”评聘上工匠师副主任医师——该院心内科医生姜伟峰以“2022年作为主刀完成国际上第一例复杂心脏畸形(下腔静脉闭锁合并镜面右位心)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并以通讯作者身份将该病例作为病例报道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上”为技术特长“破格”评聘上工匠师副主任医师。
对于医生而言,这种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的推出无疑是件好事,因为它拓宽了医生的职业发展通道,给予了他们更多成长的机会。
当谈及为何要给“工匠型”医生另辟蹊径?
该院表示,“术业有专攻”,部分临床业务水平特别精湛、手术技术特别过硬的医生,如果“一刀切”完全按照复合型医师的标准,会给他们的职称晋升之路带来阻碍。这样反而不公平,也不利于人才培育和发展。
时至今日,这番话的吐露,是经验,是教训,更是心酸血泪史。
上不了“独木桥”的医生
在职称评审“唯论文论”的时代,很多医生是挤不上甚至碰不到这条晋升的“独木桥”。
因此,“桥”上的人幸福得如出一辙,而“桥”下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曾经,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看得无数同行破防。该片讲述了一位无论是工作和带教能力都特别优秀的上海交大附属新华医院小儿重症科的张医生,人到中年,却被迫离职。
离职原因,令人唏嘘!他在儿科重症医学这一块,经验积累丰富深厚,临床功底扎实,能上呼吸机,能上气管镜,能做血液净化,能搞血浆置换,能上ECMO……但再过硬的临床技术,也硬不过职称评定制度。因为他只是本科毕业,科研论文实为短板,自然被职称评定制度所排挤,所以他感觉没啥盼头,待不下去了。
张医生离开前,科主任为他设宴践行,含泪坦言:痛啊!儿科医生招收不易,但制度又拒绝了一批有能力的医生。
张医生的故事或许在很多医院都曾上演,你我身边或许都有这样一位张医生——他们仁心仁术,为世人所爱戴,但依旧逃不掉万年老主治的宿命。
现实中,晋升中的某些要求对于有些人来说就是一座大山,任你再怎么努力也无法翻越。因此,医院40周岁没升副高的大有人在,更扎心的是,这,可能已经是他们职称评审的天花板。
而职称一旦没有提上去,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职称关乎待遇、关于地位、关乎名誉,更关乎后续的职业发展道路。鉴于此,为了防止医院流失更多的张医生们,国家层面发文要求科学设置评价标准,突出实践能力业绩导向,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倾向,鼓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扎根防病治病一线。
在大方针的指引下,各地各医院也因地制宜地进行了一些列改革。
“五花八门”的职称评审
从“五花八门”的职称评审标准中,足以见得各地各医院坚定的改革决心。
2023年10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当谈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人才培养与激励举措时候,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韩丁介绍到:改革职称评聘制度,试点医师类职称增设了医疗型、教学型、医教研复合型岗位。我们也开展了科研人员自主评审,使职称晋升的通道越来越宽,医师的职业前景也更加多样。
据协和医院官网显示,协和的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多赛道”参与考核。具体而言分为“纯临床型”、“临床教学型”和“临床科研型”三种。
“纯临床型”并非意味着可以完全摒弃科研,而是把临床能力、临床工作量、临床质量、临床服务四个维度作为考核重点,但也会对科研教学业绩进行考评。“临床教学型”和“临床科研型”允许临床工作减量,侧重评价教学业绩成果以及科研能力成果。
除了北京协和,四川华西、上海交大也曾试水探索,在人事管理中有意区分临床、科研等岗位。
除了各大医院,在各地,职称评审也呈现出了“色彩斑斓”的新局面。
比如给基层松绑。近期新疆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到: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取得中级职称后在基层连续工作满10年的,经职称评审委员会考核评审,可直接取得副高级职称,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对通过定向评价取得的职称,所聘岗位限定在乡镇卫生院。
此前,广东省发布过类似政策,明确取得中级职称后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应专业连续工作满10年,且已聘任中级职称的,可申报直接认定副高级职称。
比如丰富评审标准。2023年9月15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发布会上提到,上海人社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将医务人员的健康科普作品代表作列入到高级职称的晋升标准。
其实不光是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河北、河南、黑龙江、辽宁、山东、四川、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等20几个省市均已提出,科普作品可以纳入业绩成果代表作参加评审。
此外,下放用人权限,实行职称制度“双自主”改革等模式也在一些地区实施。
不过,各地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多样化晋升路径,却让人引发了新的担忧——卫生职称评审会不会越来越水,最后走向作废?
职称改革的未来
近些年,尽管关于废除职称评审的声音不断,但是背后改革的动作却是不停的。
比如上文中列举的这些“五花八门”的评审标准,他们最终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精细化评审路线、科学化评审指标,然后让大家接地气地去实施。这样的话,所有人再不必为了挤那根“独木桥”拼得头破血流,而是有很多条赛道让自己去对号努力。
但是,当论文没有那么重要时,许多人便又开始担心“水”的问题——核心期刊论文数至少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指标,现在不拿它作为要求,那就没有硬性标准了。评审决定权都在专家委员会,谁来决定请哪些专家?如何排除人情干扰?操作空间会不会更大?
对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曾表示,“破‘四唯’是中央的明确要求,是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但‘不唯’不是‘不要’,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她还指出,“国家层面已经制定了新的标准条件,建立了综合监管体系,现在要做的是推动各项改革落地落细。”
关于“专家评价”,2022年11月发布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中确有明确规定:要建立专业性、自律性的职称评审委员会,开展公平公正、代表性强、权威性高的同行评价。高端人才可实行国际同行评价,职称分组评议可采取小同行评价。发挥学术共同体在同行评价中的作用,鼓励对成果本身进行直接性同行评价。建立职称评审专家推荐遴选、培训考核、信用记录、退出惩戒等制度。加强职称评审专家库建设,遴选专业技术水平高、贴近科研生产一线、业内公认的专家担任评审专家。加大对评审专家履职尽责的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作为遴选专家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同行评价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规范各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核准备案工作,未经备案的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不纳入全国职称评审信息查询验证系统。
由此可见,在各类标准和监管体系之下,医院职称改革之路是趋于规范的,是愈发明朗的。在这样的局势下,医生距离甩掉“功利科研”的标签也越来越有盼头了。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精彩回顾
➤ 医生晋升职称没成功,父亲接下来的举动给儿子带来了大麻烦|医学微小说
➤ 2岁儿童24小时内4次就诊两家医院后死亡!被指“错误诊断”时,医生该怎么办?丨医眼看法
☟戳这里,更有料!